2014年3月21日 星期五

蜜蜂消失

蜜蜂消失,政府消極,民間批:「等蜜蜂死掉就來不及了」20140117資料來源:蘋果日報網站

全世界為了蜜蜂消失找對策,歐盟率先禁止四種對蜜蜂有害的農藥,台灣去年修訂「農藥理化性及毒理試驗準則」時,本要求部分農藥增列對蜜蜂幼蟲急性毒,以及成蟲慢性毒的實驗,卻疑因廠商反彈作罷;防檢局副局長馮海東澄清,未增列是因國際上還沒有檢驗慢性毒的標準方法,若有證據和方法會考慮修訂;但許多人認為,等到蜜蜂消失就太晚了,政府應防範未然、主動評估。
欠缺試驗方法,農藥上市無蜜蜂慢性毒評估
2006年北美、歐洲陸續傳出蜜蜂離奇消失,採蜜的工蜂「客死異鄉」,蜂巢裡只剩蜂后和未成熟的幼蜂,稱為蜜蜂族群崩潰症(CCD)。由於全球有三分之一農作物靠蜜蜂授粉,蜂群大量消失讓各國緊張不已,有不少科學家懷疑,禍首是近年普遍使用的類尼古丁農藥。
人們長期用致死劑量衡量農藥毒性,但台大昆蟲系教授楊恩誠實驗發現,蜜蜂接觸殺蟲劑益達胺後,回巢時間變長、「迷航」客死異鄉,更有蜜蜂忘記怎麼採蜜;國際上也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急毒性低的類尼古丁農藥不會直接殺死蜜蜂,卻傷害神經系統,讓牠們找不到回家的路,間接使族群崩潰。
對環境一向要求嚴格的歐盟,去年率先開第一槍,頒布兩年禁令,禁止可尼丁(clothianidin)、益達胺(imidacloprid)、賽速安(thiamethoxam)等三種類尼古丁農藥,以及殺蟲劑芬普尼。
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也不落人後,原本農藥上市只要評估蜜蜂急性毒,去年修訂「農藥理化性及毒理試驗準則」時,參考歐盟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試驗指引,要求有機化學、無機鹽類製劑農藥,新增對蜜蜂幼蟲急性毒,以及成蟲慢性毒實驗,但實施時間另行公告。
學界、民間原本對這項修正充滿期待,未料102年1015日在網站預告修正後,收到農藥業者反彈意見,防檢局疑似因此縮手,118正式定案的版本,絲毫不見慢性毒、幼蟲測試。
對此,防檢局副局長馮海東證實,預告期間收到不少農藥商反彈聲浪,甚至有國外主管直接來台反映意見,但並非因此讓步,主因是國際對農藥慢性毒尚在研究階段,還沒有共識,也沒有任何標準試驗方法,預告的版本雖是考量國際趨勢,但在整體配套措施還沒健全前,不宜貿然入法。
相對於歐盟主張,廠商必須證明農藥對蜜蜂無害才能使用,英國、美國及大多數國家認為,必須證明農藥有害才能禁用;但歐盟內部對於禁用農藥也有不同意見,投票時未達多數,因此只能頒佈兩年的暫時禁令,屆時再觀察,禁用農藥區的CCD現象是否減緩。

農政機關推測,台灣蜜蜂死於蜂蟹蟎和農藥急性中毒

不過台灣到底有沒有CCD,目前仍眾說紛紜;去年,宜蘭某位養蜂超過60年的蜂農,蜜蜂驟減九成以上,解剖後發現是農藥中毒。但防檢局副局長馮海東和苗栗區農業改良場蠶蜂課課長盧美君都認為,台灣蜜蜂消失並非CCD,而是受到蜂蟹蟎、農藥急性中毒影響。
蜂蟹蟎是一種蜜蜂寄生蟲,會讓蜜蜂發育不全,體質衰弱,還會成為其它病毒傳染媒介,苗改場統計,臺灣蜂場蜜蜂病毒總潛伏率高達50%以上 ,而且傳染極快,整個蜂巢三天內就可能死一半,蜂農多用農藥福化利防治,但近年蜂蟹蟎已漸漸出現抗藥性。此外,盧美君說,蜜蜂是一種「看天吃飯」的生物,飛行範圍超過100公里,水田裡的水,荔枝、龍眼上的農藥,都可能是蜜蜂中毒的原因,只能宣導農民盡量在蜜蜂回巢後再用藥,3月到5月採蜜期時少用藥,或改噴毒性較低的藥。

政府研究慢吞吞,民間批:「等蜜蜂死掉就來不及了」

然而,農政機關認為台灣沒有CCD,無法完全參考國外農藥規定,對本土蜜蜂消失的研究與因應措施卻又十分消極。
防檢局副局長馮海東表示,現行農藥試驗已納入人、魚、鳥、授粉昆蟲的相關測試;部分對蜜蜂影響較大的農藥也會特別加註警語,但無法強制規範農民使用範圍、時間,只能勸說農民噴藥時告知周遭蜂農;至於CCD研究,「國內沒有這個現象,目前沒有特別的因應措施。」
對防檢局的說法,許多人批評太消極,「台灣蜜蜂死亡是事實,等到死光就來不及了!」全世界都在研究蜜蜂消失原因,台灣起步太慢,不能等到證明有CCD才開始作為,應該評估風險,防範未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